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12-113年北區飲食文化地方創生計畫簡介

壹、計畫目標:

為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110年至114年)」項下文化部主責「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 」政策,文化部在社區營造既有基礎及前提下,積極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相關計畫。其中,在運用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推動地方創生、盤點地方飲食文化之脈絡及結合飲食文化特色推動地方創生的計畫,希望透過民間及公部門的力量,讓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帶地方動產業發展,成為重要的課題。本計畫規劃進行北區飲食文化地方創生潛力案盤點,並委託專業團隊就潛力計畫團隊進行輔導提案。

透過專業輔導團隊的陪伴輔導及人才培育、期能發展可實踐的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推廣方案、並辦理成果發表,並串聯北臺灣9縣市內之社區營造、地方文化館、博物館、食農教育機構、飲食文化推廣單位等據點網絡,融入飲食文化體驗、發展出飲食文化轉譯機制、並達永續發展目標,促進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帶動地方產業發展,以創造出社區產業的共榮生態圈,開發飲食文化的新價值及產值。

貳、工作項目: 

  一、專案輔導

   (一).前期—飲食文化地方創生潛力團隊提案輔導(於112年10月31日前執行完成):針對本館邀聘飲食文化、食農教育、社區營造等領域之專家學者所成立諮詢委員會評定的潛力團隊,依各團隊執行力及提案意願,協助輔導至少3案之國發會地方創生提案。

  (二).中期—陪伴輔導及人才培育(於113年6月30日前執行完成)

  1. 陪伴輔導:邀聘學者專家或實務人士組成陪伴輔導小組,參與補助案相關會議(如:修正計畫、期中審查等)、提供團隊輔導訪視及其他諮詢活動(如:社群/視訊軟體媒介)。每個團隊112年度至少安排3次、113年度至少安排3次陪伴輔導。
  2. 飲食文化人才培育:
  3. 公眾論壇:以主題演講、圓桌會議、案例分享等活動,邀集具返鄉/留鄉/移住等專業背景或實務經驗之工作者舉行公眾論壇,擴大本計畫在青年社群之聲量及影響力,112年度至少辦理1場次、113年度至少辦理2場次公眾論壇對話,辦理形式以每場次時數含休息時間至少8小時為原則,每場次視情形規劃:主題演講、圓桌會議、案例分享等活動。
  4. 專業課程:辦理與計畫目標相關,如在地食物文化導覽、食農教育遊程、在地食材特色餐點、食物美學推廣、社區景觀、產業推動(農業、飲食、資金、行銷)等專業課程,提升目標對象推動飲食文化之地方創生規劃辦理之專業能力,112年度至少辦理10場次、113年度至少辦理5場次的專業培力課程。
  5. 共學觀摩:針對各計畫團隊之計畫內容進行經驗分享、議題討論,並邀請學者專家或實務人士回饋意見,深化夥伴關係、凝聚團隊共識。112年度至少辦理1場次、113年度至少辦理2場次計畫團隊間的共學觀摩及分享。
  6. 媒體宣傳:提供活動新聞稿至少1則及活動照片10張,經本館審核後發布。此外,活動辦理前須提早場佈、準備上課教材、午餐及茶水等。

  (三). 後期─體驗媒合及成果發表(於113年11月30日前執行完成)

  1. 飲食文化地方創生行動方案
  2. 飲食文化地方創生推廣策略(至少提出5種推廣策略為原則):以發展飲食文化在社造及地方創生實踐之推廣策略,並透過文化工具推廣多元族群飲食文化價值,展示飲食文化特色,如:訪談口述歷史、故事收集、拍攝紀錄片、展覽、新聞媒體等方式報導,將參與飲食文化地方創生的實況,以第三人角度分享與報導,期能增加7個潛力團隊之曝光率及能見度。或邀請潛在受眾參與飲食文化地方創生行動方案體驗活動,並規劃參與者於會後撰擬觀察文章,分析行動方案內容。
  3. 專業洽談媒合(至少辦理2場次為原則):邀集文化、觀光、餐飲專業人士與計畫團隊洽談後續合作事宜,針對如:在地物產、特色飲食文化傳統、創新飲食文化等,運用如:專題報導、社群網站/網路媒體露出、行銷活動等方式延續計畫效益,開發飲食文化的新價值及產值。
  4. 規劃成果發表:可參考台北時裝週之活動形式,辦理包括飲食文化的展演活動或競賽形式之成果發表,並可邀請米其林餐廳及專業主廚,以及學校共同參與,擴大活動效益;並得視情形邀請7個潛力團隊、陪伴輔導小組、公眾論壇/專業課程/共學觀摩之講師、體驗主題遊程參與者、專業洽談媒合人士等人員一起參與成果發展;或可以規劃飲食文化潛力團隊與本館相關社造計畫案例交流。
  5. 建置數位資料及北區飲食文化地圖:彙整全案計畫論述、計畫團隊成果、飲食文化地方創生方案內容,建置於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資料庫收存系統,依資料庫規定格式導入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及飲食文化地方創生成果資料如:文字、圖像、影音等,並佐以詮釋資料進而產出主題網站及北區飲食文化地圖。